西京医院陈绍洋:医者仁心 **年的坚守
新闻来源:陕西新闻联播 ****-**-**
新闻链接:****://***.*****.***/*******/****-**/**/*******_********.***#
西京医院*麻醉医师患癌去世 生前日均做*至*台手术
陈绍洋(资料照片)
若能更长*些时间,我渴望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多做*点贡献!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算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点贡献!
——陈绍洋遗书
他是将麻醉事业视为艺术工作、把麻醉技术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的医生;最后*次上手术时,他忍受剧痛坚持到手术结束,最终瘫倒在地;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告诉家人:“我真想把自己疼痛的体验写下来,如果我还能工作,我会比以前更加知道如何使用麻醉药物。”他,就是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陈绍洋,****年*月*日,因病逝世。
陈绍洋最后*次为*名重症病患者实施麻醉手术时,妻子罗兰忍受着剧烈的痛,在他手术室隔壁的办公室努力说服自己,“*定要让*切看起来没什么两样。”
那是****年*月**日,就在两天前,身为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岁的陈绍洋在为*例重症患者实施麻醉手术时,腹部剧痛,他硬是坚持到手术结束,瘫倒在地上后,被同事们拉去检查。
后来,他觉得自己只是累了。实际上,西京医院*超室的周晓东医生,在第*时间看到了结果:陈绍洋的肝部长有*个鸡蛋大小的肿瘤细胞。
凭借自己的经验,周晓东确定,这位在军事医学界被誉为“把生命交给他就放心”的麻醉科老主任,毫无前兆地患了肝癌晚期。
罗兰几乎是睁着眼睛熬过了*晚,黑夜中的守望,听着丈夫的呼吸声,她不能哭出声
周晓东硬是憋了*天才决定把这个结果告诉罗兰,他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他们也不愿意相信,这个总是对工作充满了百分百热情,走路连年轻人都赶不上的老主任,“会得肝癌。”
果不其然,罗兰的第*反应“差点窒息”,她希望*超结果是错的,但怎么可能呢,身为医生,她知道同事之间的谨慎,她几乎是哭着对周晓东说,“绝不能让绍洋知道。”
那天下午和夜晚的时间对罗兰来说简直是*种煎熬。以往,如果没有手术安排,陈绍洋必定在家吃晚饭,没有多的言语,罗兰硬是强忍着眼泪和女儿在厨房做饭。
陈绍洋并没有发现妻子女儿与以往有何不同,他*直惦记着自己的几个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匆匆地吃完饭,*点不到,陈绍洋就去了办公室。临出门时,罗兰叮嘱他,“今晚*定要早点回来。”
多少年来,站在自家的楼道口眺望丈夫办公室的灯光对于罗兰来说,是*种爱的浪漫暖意。
那晚,罗兰站在窗口忍不住地落泪,深夜**点多,陈绍洋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等罗兰出现在他的办公室时,陈绍洋还在给学生辅导毕业论文。
陈绍洋的研究生李思斯第*次看见师母脸上有怒气。这个**岁的女生*直对自己的导师夫妇充满深深的敬意,罗兰的脸色看起来很差,李思斯以为他们“吵架了”,直到第*天,得知导师住院的消息时,李思斯才明白发生了什么。
罗兰几乎是睁着眼睛熬过了*晚,黑夜中的守望,听着丈夫的呼吸声,她不能哭出声。
办入院手续时,罗兰几乎不敢正眼看丈夫,她听见陈绍洋问自己的同事,“我还能活多久?”她觉得自己的心都碎了。
第*天早上,陈绍洋准时*点赶往办公室。强忍了*夜痛的罗兰给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打了*个非比寻常的电话:绍洋肝部查到了恶性肿瘤,“我该怎么办?”罗兰哭着说。听到陈绍洋竟然在那天早上给自己安排了*例麻醉手术,电话那头的董新平几近要跳起来,“把人给我从手术室直接拉出来。”
****年*月*日,那个令罗兰*辈子难以忘记的疲倦早上,空气中弥漫着凝重和急促,**点左右时,当陈绍洋*脸轻松地走出手术室时,立即被妻子和同事们“胁迫”全面检查。陈绍洋并不知道,在他近**年的麻醉医师生涯中,为自己进行的这次身体检查在某种意义上是*道“命令”。
下午时分,陈绍洋看见很多院里的领导在隔壁的会议室为自己早上的检查做会诊,他仍旧不知道自己怎么了。他在办公室里看书,空隙之余,他问罗兰,“严重吗?什么病院里的领导也来会诊?”陈绍洋去世后的几个月,罗兰*直记得这个镜头,“绍洋就这么傻!”
几乎是会诊结束后,陈绍洋才知道自己肝上出了大问题。下午*点时,他从办公室被直接安排进重病特护病房,这个命令是院长熊利泽下的。有*次,熊利泽偶然进入手术室,发现陈绍洋跪着给*例病人实施麻醉,那是陈绍洋认为的最佳的麻醉注射角度,熊利泽*句话都没说,但在内心,他欣赏陈绍洋,“我后来总是在想,是什么能让他对病人这么好。”
办入院手续时,罗兰几乎不敢正眼看丈夫,她听见陈绍洋问自己的同事,“我还能活多久?”她觉得自己的心都碎了。
这天正是年轻人喜欢的愚人节,当李思斯和其他同学第*时间得知导师住院的消息时,以为导师和他们开了*个巨大的玩笑。作为*名麻醉医师,陈绍洋成功地为别人完成过*万多例麻醉手术,这*次,他注定无法为自己亲自动手术。
“如果说西京医院这几年创造了全国和世界的手术奇迹,那么没有陈绍洋我们可能办不到。”
*年**个月后的****年*月*日,陈绍洋安静地离开了被自己称之为“艺术工作”的麻醉事业。在住院治疗的**个月里,他经历了肝脏移植和股骨头置换两次大的手术,西京医院麻醉科室的走廊里,很多医师们再也看不到他总是*贯匆忙的身影,唯有他办公室衣架上的短袖蓝衣印证着他的存在。
罗兰*直试图用手机记录下陈绍洋生病后的每*天,这样的记录残忍中掺杂着温馨,没有人相信,唯有在病中时,作为西京医院消化病技师的妻子罗兰,才有大段的时间和陈绍洋“在*起”。
在过去的**多年里,罗兰和陈绍洋的科室虽然只有咫尺之隔,见面却并不容易,这个在去世后才被更多人熟知的男人,**多年来*直保持着早上*点出门,凌晨*点左右回家的习惯。*天中如果没有特殊的手术,陈绍洋唯*与妻子和女儿见面的时间是晚饭,“晚上*点回家,晚上*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与陈绍洋同在*个科室的麻醉科主任董海龙告诉记者,“这样的规律,使得医院无论大小的麻醉手术,急需时找他极为方便,他的手术量也因此多得惊人。”
“实际上,他的勤奋早在学生时代就已经被同学有目共睹。”西京医院数字化中心的医生田玉兔是陈绍洋曾经的同班同学,****年,田玉兔和陈绍洋同时考入第*军医大学护理学校,那时,班上的很多男同学得知自己毕业后做的工作是护士,学习起来大都有*些情绪,但陈绍洋*点都不,不仅学完规定的中专科目,毕业时,他实际上同时修完了*年大专和*年本科课程,大家都叫他“拼命*郎”。
陈绍洋住院的当天下午,田玉兔到陈绍洋的病房时,两个老同学双手紧握,足足有**分钟时间,俩人除了眼泪没有说*句话,之后还是田玉兔先开口说话,“怎么会这样?”陈绍洋只用眼神做了无奈的应答。在那*刻,田玉兔能明白,这个上学时总是第*个去抢公共教室前排座位,宿舍熄灯后又会打着手电在水房看书的老同学,生命中与生俱来就有着挑战极限的特质。
这样的特质也在陈绍洋工作后*次次被印证着。从**岁出头工作,在管理严格的部队医学院和医院里,陈绍洋靠着自己的勤奋和对麻醉医学的钻研态度,不仅多次被破格晋升,而且在他成为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之前,他所取得的医学成就,也使得他成为部队麻醉医学界,这个特殊环境中举重若轻的人物。
****年*月**日,西京医院实施国内首例活体肝脏移植手术,在没有任何医学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陈绍洋担当了整整**小时的手术麻醉重任。其后,无论是医院的全国首例换脸术,还是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手术,担当麻醉师的*定是陈绍洋,“如果说西京医院这几年创造了全国和世界的手术奇迹,那么没有陈绍洋我们可能办不到。”这是院长熊利泽面对媒体最想说的*句话。
“从不拿病人的红包,实在拗不过的,就把红包里的钱打到病人的住院费里。”
在陈绍洋住院治疗的最后时期,新华社*名老记者去医院采访他。去之前,这名老记者以为像陈绍洋这样的顶级专家只给“大牌人物”动手术,而令他惊叹的是,生活中的陈绍洋并无这样的“嗜好”,他的医术更多服务的是普通人,因为,陈绍洋*生都没有拒绝过任何*例需要他做手术的人,无论这些人是来自哪个阶层。最终,这名记者用了*个很美的词“在云端”来结束自己的采访。他觉得,唯有这个唯美的词才能让人们看到这名逝去医生的医德。
西京医院外科手术室的护士长王宇与陈绍洋共事近**年,她非常熟知陈绍洋的为人,“没人能像他*样,大小手术只要请他做,他准接手,没有失误。”王宇告诉记者,西京医院职工和亲属的麻醉手术基本都交给陈绍洋,“大家觉得,外科主刀,麻醉保命,只要他在,生命*定在。”
*次,医院*名临时工的母亲需要动手术,她非常希望陈绍洋来做,苦于自己的身份,*直犹豫“陈绍洋会吗?”而当她吞吞吐吐地给陈绍洋打电话时,陈埋怨她,“怎么不早点说。”
实际上,在同事眼中,陈绍洋最精湛的麻醉医术是他在处理紧急手术时的那份安定与果断,门诊的急诊手术,只要陈绍洋在,“主刀的医生就没什么好怕的。”而最奇的是他和医院另*名叫陈必良的医生搭档做高危产妇的手术,“堪称*绝,只要两陈在,母子必平安。”每*个人在描述时,仿佛痛苦的手术变成了“艺术”。在采访中,关于陈绍洋临危救治病人的故事根本无法记录,他*生中*万余例手术无*失误,每天手术在*-*例的情况非常多,同事董海龙也因此喜欢叫他“总值班”、“救火队员”。
*次在饭桌上,妻子罗兰开玩笑地对他说,“病人那样多,你*个人能救的过来吗?”*贯脾气很好的陈绍洋当下竟然有些生气,“我多救*个人比少救*个好。”陈绍洋的内心总抹不去自己小时候因为家穷,父母无钱治病早早过世的记忆。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的职责就是打*针让病人睡过去,而实际上在*台手术中,麻醉医生举重若轻,针对病人的状况,用多少药剂,什么时候用,既要让病人保持意识,又不能感觉到疼痛,这完全依赖麻醉医生本人的经验。”董海龙告诉记者,陈绍洋的麻醉技术已经做到了“梦醒之间,游刃有余”。
对于李思斯来说,导师是那样*个很普通的人。陈绍洋住院时,*次李思斯推着导师去林荫间透气,*位老人迎面而过,陈绍洋问她,“知道老人口袋里装的什么吗?”并未留意的李思斯不知如何回答,“是馍。”陈绍洋告诉李思斯,在西京医院看病的人大都是危重患者,很多贫困地方的人省着钱也要来看,“背着干粮就为节省饭钱。”这位**后女孩觉得自己*生都难以再听到有人这样跟她讲这样的话,“做医生,要用最好的医术为病人省钱。”
在跟随导师学习的很长时间里,李思斯深知他的耿直,“从不拿病人的红包,实在拗不过的,就把红包里的钱打到病人的住院费里。”
除了技术,很多人记得,每*例手术,陈绍洋都会花好几个小时与病人交流,尤其是手术结束后,他从不会立即离开,探寻病人麻醉恢复的状况,为那些肩膀露在外面的病人轻轻拽上被角,这些细小的动作周围的人没有不熟知的,“如果我们做医生的能做到他的**%,也是很了不起的。”董海龙说。
“我真想把自己疼痛的体验写下来,如果我还能工作,我会比以前更加知道如何使用麻醉药物。”
陈绍洋病重期间,**岁的女儿陈希瑶亲眼见到那么多人来探望爸爸,那时,她才知道,“原来爸爸的口碑那么好。”**多年来,陈绍洋从不在妻子和女儿面前夸耀自己,家里书房的架子上有*半都是陈绍洋的荣誉证书,大大小小“拿回来就往那*放,好像从此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女儿的记忆中,几乎没有留下爸爸陪自己和妈妈逛街、购物去外地旅游的回忆,从幼儿园到小学,接送陈希瑶上学的永远是妈妈。陈希瑶考上第*军医大学时,陈绍洋高兴得直乐,“我后继有人了”。那*刻,陈希瑶知道,“爸爸有多爱他的医学事业。”
****年*月*日,陈绍洋第*次肝脏移植手术非常成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他依旧想以以往的状态来工作,办公室被搬进了病房,批阅研究生论文,查阅文献,急着编写教材,看着在*旁抱怨自己的妻子,陈绍洋说,“你了解我,现在的每*天对我都是以分秒来计算的。”
除了偷偷落泪,罗兰还能说什么。作为女人,她虽然也很羡慕别人*家*口的常聚常出,但她知道,陈绍洋对生活是最负责任的,他爱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爱家庭,只是他的爱与别人不同而已。
家里的电视柜里,罗兰始终保存着*对瓷雕的小兔子,那是他们谈恋爱时,陈绍洋送给她的。那时,同在西京医院的他们,罗兰在楼上,陈绍洋在楼下。*次,罗兰的*个女友问罗兰,“希望找个什么样的男朋友?”罗兰随口说,“只要负责任就好。”没想到第*天晚班时,陈绍洋就提着点心来找罗兰。那时的陈绍洋清瘦无比,罗兰说,“我不爱吃点心,你拿走。”没想到陈绍洋接着就问,“那你爱吃什么?”为了打发他走,罗兰随口说,“我爱嗑瓜子。”
罗兰原以为这样粗莽的态度会让陈绍洋*去不再来,没想到,第*天晚上,陈绍洋又来了,手里还拎着瓜子,他说,“罗兰,我知道你家在城里我家在农村,但我不会让你失望。”
就是这样的执着打动了罗兰,后来陈绍洋送了小瓷兔给罗兰,那是*对连在*起的小兔子,小灰兔的手搭在小白兔的肩上,他俩同岁都属兔,陈绍洋说,“*个是你*个是我。”
去年*月罗兰过生日,在父母家吹蜡烛的那*刻,陈绍洋突然变着法子拿出两只布做的小兔子送给罗兰,罗兰的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不知情的父母抱怨罗兰,“小孩子气!”为了不让两位老人担心,罗兰*直隐瞒着陈绍洋生病的事情。陈绍洋最后送给罗洋的是*个小竹简,上面有两个漂亮的卡通人物,左边是“兰”,右边是“洋”,看到竹简上那句“相爱时,我更能明白爱的责任、义务、陪伴、承诺、创造、守护!”的话时,罗兰说,“我真的不抱怨,我能化解。”
****年*月,陈绍洋的癌细胞转移至骨头,*月,医院为他做了股骨头换移手术,手术后几个月里,他不能动,每次护士替他翻身,没有*次他不表达谢意。
第*次手术后,陈绍洋身体的各项指标急剧下降。弥留之际,他写下遗书,“若能更长*些时间,我渴望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多做*点贡献……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算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点贡献!”
罗兰的手机里*直存着丈夫换下来的肝脏和股骨头照片,血肉模糊的照片让她*直希望自己的心始终和丈夫身体的疼痛连接在*起。因为,即使是在经历病痛的那段时间,陈绍洋曾乐观地告诉妻子:“我真想把自己疼痛的体验写下来,如果我还能工作,我会比以前更加知道如何使用麻醉药物。”
在丈夫去世后的几个月里,罗兰依旧保持着在夜里**点以后睡觉的习惯,邻居家门锁转动的声音总让她以为是“绍洋在开门。”从楼道的窗口依旧可以看见丈夫的办公室,只是,在夜晚时窗口没有了光亮……
别人眼中的他
经历了这*段人生坎坷,遇到了陈绍洋这样的好医生,我终于明白,幸福,就是在最绝望的时候,你听到的那*声鼓励;就是在最需要的时候,你得到的那*份安慰。
——患者万月田
我不希望你做劳模,做英雄,我只希望你做*个普通的人,也能享受生活和事业带给你的快乐。
——妻子罗兰
我曾经问过他,怎样才能成为*个好医生,他说“做*个好医生,不光是有知识和技能就行,关键看你有没有把病人当做家人,是不是全心全意地为病人着想。”
——学生胡博
当我们失去他时也觉得他是这样的重要,与陈绍洋相比,我们这些医生缺什么?我们能随叫随到吗?我们能对病人足够好吗?我们能够做到他的*半也是很了不起的。
——西京医院麻醉科主任董海龙
-记者手记
**分钟的距离
从自己的家到办公室不过**分钟的时间,但生前,作为西京医院麻醉医师主力的陈绍洋,却往往为了*个接*个的手术可以两*天不踏进家门。
手机于他几乎是个摆设,白天任何时候,要想找到他真的太容易,不在办公室时他*定会在手术室。他的人生,除去睡觉的时间,只有这两个地方与他最为密切。
当我采访来到他的家中时,我惊诧于那里,*切清净而简单,**寸的电视是上世纪**年代的老款,笨重而陈旧,唯有那些廉价而精美的小工艺品,显示着主人的细致。
陈绍洋的遗像静静地放在台桌上,远在南方信佛的姐姐特意摆了佛香在上面,她希望弟弟在另*个世界不再忍受痛。治疗期间的陈绍洋*直忍受着癌细胞*意蔓延的痛苦,但他对于周围的人却乐观地笑,“够了,他说,我已经享受着最好的治疗了。”这个*直视别人的生命为珍贵的人,生命的存在*直与减轻别人的痛苦紧密地连在*起。
当我因为采访而越来越走进他时,那些关于他的*直在医院流传的故事,不是铅字,而是*份虔诚的敬仰。
本报记者刘燕
新闻来源:华商报****-**-**
新闻链接:****://****.***.**/******/****/**/**/*********.*****
核心提示
****年*月*日,*生都在奔跑的陈绍洋,终于停下了脚步。
“如果再给我**年,那该多好!”这位曾经创造了中国麻醉界无数神话的军医,在生命的尽头这样说。
这*年,他要留给患者,他会继续穿着拖鞋,奔跑在手术室与病房间的道路上。
这*年,他要留给学生,“我们的生命会因为病魔的*虐而终止,但我们守卫健康的事业却会因为年轻的你们而永远延续传承。”
这*年,也许他会分出*点,留给生前几乎很少关怀的妻女,弥补那些欠缺的爱。
这*年,也许他仍然不会留给他自己。
这就是陈绍洋,第*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心主任兼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在短暂的**年生命里,他将**年奉献给医学事业与患者。即使生命继续,他也还会这么做!
他用手中的麻醉针,阐释了白衣天使对于患者的责任,对于生命的尊重。他用生命记录了*个军人对于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对于事业的无限追求、对于患者的大爱仁心。
新闻来源:西安日报 ****-**-***版
新闻链接:****://******.******.***/****/****/****-**/**/*******_******.***
燃烧,他用生命诠释军人忠诚
——追记第*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上篇)
****年*月*日,*生都在奔跑的陈绍洋,终于停下了脚步。
“如果再给我**年,那该多好!”这位曾经创造了中国麻醉界无数神话的军医,在生命的尽头这样说。
这*年,他要留给患者,他会继续穿着拖鞋,奔跑在手术室与病房间的道路上。
这*年,他要留给学生,“我们的生命会因为病魔的*虐而终止,但我们守卫健康的事业却会因为年青的你们而永远延续传承。”
这*年,也许他会分出*点,留给生前几乎很少关怀的妻女,弥补那些欠缺的爱。
这*年,也许他仍然不会留给他自己。
这就是陈绍洋,第*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中心主任兼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在短暂的**年生命里,他将**年奉献给医学事业与患者。即使生命继续,他也还会这么做!
他用手中的麻醉针,阐释了白衣天使对于患者的责任,对于生命的尊重。他用生命记录了*个军人对于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对于事业的无限追求、对于患者的大爱仁心。
在麻醉医生岗位奋斗了**年、年仅**岁的陈绍洋已经离开我们了。生前他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患者、留给了医院,留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即使在确诊癌症晚期后,他依然顽强地战斗在病床上。
看着他,年已*旬的恩师,在病床前给自己的学生庄重地敬了*个军礼。
倒在手术台前
他在病床前接受崇高的军礼
****年*月**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正准备为*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突然感到肝部剧烈疼痛,豆大的汗珠瞬间从脸颊滑下。
见到陈绍洋脸色发白、汗如雨下,*旁的主刀医生劝他休息,但他咬紧牙关,拳头顶着腹部完成这台手术后,这位同事们眼中的“拼命*郎”双腿*软,摔倒在地。
没有人愿意相信:陈绍洋这*倒下,就再也不能站起来。
超声检查发现,陈绍洋的肝脏上长的*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顶破肝膜。检查结果是肝癌晚期。
而在这之前,他刚刚为*名重症病人完成了手术麻醉;前*周还*次飞往北京、昆明等地参加学术交流。
*月*日,医院紧急为陈绍洋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个月后的****年*月,因癌细胞转移,又实施了股骨头置换手术。
*月*日上午,第*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移植中心隔离病房里,已经做了两次移植大手术的陈绍洋,正在伏案为研究生批改论文,当他的恩师、著名医学专家**岁高龄的臧益民教授带着老伴走到他床前时,他才停下了手中的笔。
看着自己学生消瘦的身影,臧教授心疼地劝陈绍洋要好好休息,不要太劳累。可他却憨憨*笑:“时间不多了,还有很多事没做,现在虽然身体差,但脑子还没坏,能多做*些是*些吧。”看着和自己孩子年龄相当的学生生命正在倒计时,老教授眼眶湿润了,久久说不出话来。
他缓缓举起右手,站在病床前,庄重地向自己的学生敬了*个军礼。
“陈绍洋是*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命重的人,从医**年,他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恪守着*名人民军医本分。”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说。
为了生命不停地奔跑
他是手术室里那位永远的奔跑者
****年农历正月初*,凌晨*点,*位急性肠梗阻老人病情突然加重,需紧急进行肠梗阻手术。但因老人身体虚弱,并患有冠心病、支气管扩张并咯血等,对麻醉要求极高。
凌晨*点**分,家属在忐忑中拨通了陈绍洋的电话,他当时恰好在手术室为另*名重症病人进行麻醉,得知情况后,顾不上家人还在等他回家过年,就赶往病房。半个小时后,手术顺利进行,*个小时后,手术成功。
**多年来,在西京医院,几乎人人知道有位“头戴浅蓝色手术帽,身着短袖手术衣,冬天外面裹*身军大衣”的医生,风*般地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之间,这是陈绍洋留给这片土地最深的记忆。
“他是*个好医生。好多病人都是非要指定他打麻醉。”麻醉科副主任张西京说,“他*辈子都在小跑,总是穿个拖鞋,裹个大衣,到处跑。半夜任何时候叫他,都是*路小跑。” 西京医院麻醉科王庆德教授说:“老陈走路总是*路小跑,风风火火,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天深夜,泌尿外科*位老护工的母亲突发急性肾出血,需要紧急手术,她忐忑不安地拨通了陈绍洋教授的电话,想请他亲自为老人麻醉,陈教授*话没说,穿起衣服就直奔手术室。
“每次路上碰见他,我都苦笑着摆摆手说‘你先走’。”麻醉科护士长王雅丽说,她有时还跟陈绍洋开玩笑:要不要给你买双溜冰鞋,好更快*些?
“我从来跟不上他走路的速度,因为他的时间都换算成了患者的生命。”王雅丽说,“记得有天半夜风大,我起床关窗户,看见陈绍洋刚加班做完手术往家走,*看表,已经凌晨*点了。”
把办公室设在病房里
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忙碌
生病后,陈绍洋常说的*句话是:“虽然病了,但我脑子没坏,我只想在有限的时间多为患者做点事。”
换肝手术*个月后,身体刚有所恢复,他不顾大家劝阻,搬来电脑,撑起小饭桌,摆上各类书籍,把病房布置成了办公室,又开始了*天**多个小时的学习工作。不停地为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申报科研项目、联系国际合作课题、指导研究生操心忙碌。
****年*月**日周*晚上*点,已知自己肝癌晚期的陈绍洋,像往常*样,如约来到科室会议室,听取研究生学习进展情况汇报,检查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幻灯。
说到关键处,他站起身来,大步走向投影仪,指出存在问题及如何修改。快到夜里**点时,妻子罗兰还在隔壁办公室焦急地等待着他,直到辅导完毕,他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和爱人*起回家。
第*天下午,当得知老师已是肝癌晚期时,学生们都愧疚地哭了。
想到自己的*名研究生即将进行毕业答辩,刚刚做完第**次射频治疗的陈教授,*大早就打电话叫他们带着毕业论文和答辩幻灯到他的病房。
*边输着液体,*边对着论文答辩幻灯,*张*张地修改,*字*句地斟酌,甚至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护士送来药给他喝时,他习惯性地拿起药送到嘴里,连水都顾不上喝,继续给学生指导。
看完第*个学生的幻灯后,他头冒虚汗,面容疲倦,学生们心里*分不忍,劝他休息,他却强笑着说 不碍事”,仍坚持把*名学生的幻灯全部修改完。
期间,他似乎比原先更忙了,每次刚做完治疗情况好些的时候,就把他的弟子们召集到身边,细心询问实验进度、论文和工作情况。
“上堆的都是书,把隔离病房当成了他的办公室,几乎和原先*样,**点以后才能倒下头睡觉。”学生孙思斯说,好几次他自嘲地说,生病后,比起原来清闲得多了,要多些时间好好指导我们。
采访中,孙思斯几番泣不成声,末了,女孩儿轻轻地补上*句:“要知道,肝癌晚期很疼的。”
住院*年来,陈绍洋在病房审阅各类稿件**余篇,批改研究生论文*几万字,查阅了百万多字的文献资料,指导科研课题*项,编写**余万字的教材。医生让他静养,他却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平生所学留给学生和后人。”
住院治疗期间
他像蜡烛仍然去关爱其他病人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年多时间里,在做完肝移植、股骨头移植两次大的移植手术之后,陈绍洋心里放不下的还是病人。
****年*月**日傍晚,陈绍洋正在移植中心病房进行术后恢复,经过监护室时,透过玻璃看见*位刚做过肝移植术的患者起身时突然晕倒,他不顾自己身体的虚弱,*个箭步就冲进监护室。
医护人员急忙劝他:“陈教授,您赶快回病房休息,这里有我们呢。”可他不管不顾*边主持抢救,*边着急地说:“我有经验,救人要紧。”当时患者面色苍白,处于昏迷状态,陈绍洋立即做出判断并对患者进行抢救。*分钟后,患者心脏恢复了跳动。而此时,陈绍洋已是满头大汗抓着病床扶手、大口喘气。
长期超负荷工作、神经高度紧张,陈绍洋患上了严重的神经性皮炎和神经性耳聋。*次耳聋治疗期间,他得知院内有位煤气中毒重症患者急需抢救,又毫不犹豫冲向事发现场,对患者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为挽救生命和后续救治争取了宝贵时间。
患者成功获救,但他的耳聋却更严重了。
躺在医院重症监护室的病床上,陈绍洋常对妻子罗兰感叹道:“我现在享受的是‘***’中的‘***’待遇,都这么痛苦。那些普通的患者,该有多痛苦。”
肝胆外科护士长李琳说,他生病之后,琢磨的就是如何让移植病人镇痛。“在病房,他还帮着我们指导移植后病人怎么恢复,有两个移植小病号,他就天天带着他们锻炼。”
就连护理细节,陈绍洋也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他建议护士在给病人拔尿管之前,最好先给病人输上***毫升生理盐水,这样可让病人拔完尿管后尽快小便,避免感染。“以前我们真没注意到这点。从他建议以后,我们就开始用这个方法了。”李琳说。
在***病房,陈绍洋病情稍好*点,就开始围着病房转,哪个病房有情况就过去看看,完全忘了自己是个病人。
****年*月*日,在医院组织过“党员生日”之际,陈绍洋写下了这样的“格言”:“作为*名医生,我应该饱含着爱心和责任为每*个病人服务;作为*名党员,应该崇尚无私和贡献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作为*名科室副主任,应该竭尽全力配合和服从科主任做好学科建设!”
从医**年,陈绍洋无愧于这*庄严承诺。“他像蜡烛*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生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第*军医大学政委戴旭光说。
记者牛延平 梁璠
新闻来源:西安晚报****-**-** *版
新闻链接:****://******.******.***/****/****/****-**/**/*******_******.***#*****
燃烧的生命
——追记第*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陈绍洋教授
陈绍洋教授在作报告。(资料图片)
我们来晚了。他已经定格在*幅照片中:身着戎装,笑容灿烂。 我们来晚了。“**年来,头戴蓝色的手术帽,身着短袖的手术衣,冬天外面裹*身军大衣,风风火火地奔跑在手术室和病房之间”,这道独特的“风景”,我们再也看不到了。 然而,我们却听到了他的心跳,听到了他灵魂的歌唱。 同事们说:“他创造了多项全国麻醉界的纪录;在生命的最后**个月,经历了肝脏移植和股骨头置换两个重大手术后,只要能爬起来,他依然每天坚持救治病人、指导科研达**余小时……” 患者们说:“他时刻为我们着想,把我们的生命看得比他自己的生命还贵重。” 妻子和女儿说:“他给予我们的关爱,比给予患者和学生的少得多。但我们知道,他深爱这个家。” 在人们悲痛的回忆中,我们分明看到了,他并没有走远,而是真真切切地活着,活在人们的心里。 让我们记住他吧!陈绍洋,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名字。这位人民的好军医,他像蜡烛*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生命践行了党的宗旨,将爱的温暖永远地留给了世界。 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双肾捐给所需患者 ****年*月**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个小时、滴水未进的第*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科教授陈绍洋,在准备为*位重症病人实施麻醉时,突然肝区剧痛,脸色苍白,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滴*滴地滑落。 “陈教授,您怎么了?”*旁的主刀医生关切地问:“要不您休息*会,让其他医生来麻醉吧?” 陈绍洋摇摇头,示意自己坚持得住。他咬紧牙关,用拳头顶着腹部完成最后*台手术后,双腿*软,摔倒在地。 次日,在家属和同事们的逼迫下,他去做了超声检查。医生发现陈绍洋肝脏上长有*个鸡蛋大小的瘤子,已经顶破了肝膜,确诊为肝癌晚期。 而就在确诊前,他刚刚为*名重症病人进行了手术麻醉。此前*周,他曾*次飞往北京、昆明等地参加学术交流。 “发现得太晚了。”陈绍洋的妻子罗兰悲痛地说:“他像个陀螺*样整日为别人不停地转。每天早上*点前出门,经常凌晨以后才回家。常常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哪里有时间去查体呢?” 而就在确诊肝癌晚期的当晚,陈绍洋依然像往常*样,如约来到麻醉科会议室,听取研究生学习进展情况汇报,检查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幻灯,并逐*提出修改意见。 时间*分*秒地过去,他浑然忘记了自己已经是*个肝癌晚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等待手术。妻子打了几次电话催他回家,见他没有反应,心急如焚地找到科里来,*直等到深夜才*起回了家。 这注定是*个不眠而煎熬的夜晚。 第*天*早,罗兰嘱咐陈绍洋:“今天早上别吃饭,去做*个***-**检查(了解癌细胞扩散情况)吧。” “今天不行呀,我还有*台手术麻醉。”说完,陈绍洋头也不回地走了。 罗兰焦急之下,找了医院领导。在领导的强烈要求下,陈绍洋终于离开了手术室去做检查。 ****年*月*日,西方的愚人节。命运和陈绍洋开了*个天大的玩笑。昨天还身着手术衣给别人麻醉,不到**个小时,躺在手术室里等待救治的成了他自己。 为了挽救这位人民的好军医,西京医院组织了最强力量,紧急为陈绍洋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 术后不到*个月,身体刚刚有所恢复的他,不顾大家劝阻,就搬来了电脑,撑起了小饭桌,摆上各类书籍,把病房布置成了办公室,重新开始了自己*天**多个小时的学习工作。他牵挂着他的*名研究生,其中两人即将论文开题,*人面临毕业,另外*人的实验正进行到关键阶段。 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申报科研项目、联系国际合作课题、指导研究生。每*项,对*个健康人来说都需费尽心力,而对于*个重症患者来说,就是生命的最后冲刺。 第*军医大学校长赵铱民去看望他,见他还在病床上看书,劝他:“绍洋,你现在主要的任务是休息,别想着工作了。”想了*下又赶紧补充说:“你要实在忍不住,就看*小会儿吧。” 他歉疚地回答:“我这个习惯改不了。希望再给我*些时间,我要把我的经验全部写下来……” “肝脏手术移植后,在病房里,他总是忘了自己是*名病人。经常帮助我们为患者进行心理辅导,鼓励患者坚强面对病情,甚至常常帮助我们处理紧急情况。”肝胆外科副主任陶开山心痛地说。 ****年*月**日傍晚,陈绍洋正在移植中心病房进行术后恢复性锻炼,在经过监护室时,透过玻璃看见肝移植术后病人李志铭起身时忽然晕倒。他忘了自己也是术后重症病人,冲进监护室参与紧急抢救。 医护人员赶忙劝他:“陈教授,您赶快回房休息,这里有我们呢。”他*边主持抢救,*边着急地说:“这种情况我有经验,救人要紧。” *分钟后,李志铭心脏恢复了跳动,苏醒过来,而虚弱的陈绍洋已是满头大汗。 陈绍洋心里时刻装着病人,还装着万分的坚强和乐观。8个月后,因为癌细胞转移,陈绍洋接受了股骨头置换手术。 面对死神的步步紧逼,陈绍洋忍受着身体的巨大痛苦,反过来安慰关心他的人们:“不是还有千分之*、万分之*的希望吗?怎么我就不能是这千分之*、万分之*?” 对陈绍洋来说,从医生到病人角色的转换,令他有了新的体验。他对罗兰说:“我实施过无数次肝移植麻醉,但只有亲身经历了肝移植,才真正体会到了这种痛彻心扉的疼痛。过去我们为病人做得实在太少了。”手术后他定时服药像做学问*样严谨,坚持锻炼像做手术*样拼命,常常自己推轮椅直推到双手打满血泡,做拉伸直做得双腿肌肉血肿。 罗兰和女儿劝他不要心急,他却说:“你们知道患病的体验对于*个麻醉医生来说有多宝贵吗?我*定要快些重新工作,好让更多的病人从我的体验中受益。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我的平生所学,最大程度地留给学生,留给后人。” 他的恩师,著名医学专家,**岁高龄的臧益民教授带着老伴来探望他。看着他忙碌而消瘦的身影,恩师心疼地劝他要好好休息。他诚恳地说:“我也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完。虽然我现在身体很差,但脑子还没坏,趁还能撑得住的时候,尽量多做*点。” 老教授的眼眶湿润了,缓缓地举起右手,给自己的学生行了*个庄重的军礼。 病魔并不顾惜这位可敬的人。它来得匆匆,太匆匆。 ****年*月*日**时**分,年仅**岁的陈绍洋走了。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了*生的手术台,离开了深爱他的亲人、感佩他的同事、感恩他的患者和学生。 从发病到离世,短短**个月的时间,陈绍洋接受了大大小小*次手术,**次化疗。即使在这样的时刻,他仍坚持审阅各类稿件**余篇,批改研究生论文*几万字,查阅了百万多字的文献资料,指导科研课题*项,编写了**余万字的教材。 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笔迹,留下了最后的嘱托: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健康的双肾,捐献给所需患者,也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点贡献…… 这是*个从医**年医生的最后心愿,也是*个崇高心灵的最朴实表达。 从护士到军旅名医、麻醉大师 陈绍洋的起点并不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勤奋”的全部内涵。 ****年*月,陈绍洋出生在浙江绍兴*个贫寒的农民家庭,排行第*,是家中最小的弟弟。他的哥哥****年在部队执行任务时牺牲,被追认为烈士。从小崇拜哥哥的他萌生了最初的英雄情结。 从记事起,深夜为年迈多病的父母抓药,崎岖的山路、阴森的水塘、被脚步惊醒了的狗的狂吠,是陈绍洋*生中最为难忘的回忆。亲人的病痛令他立志从医。 ****年,刚满**岁的陈绍洋考入了第*军大学护理学校,获得了免费上学的机会。在*医大这块英雄辈出的土壤里,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更坚定了他以医报国的信念。 “我和绍洋是同学。入学时大部分同学都很灰心,认为我们毕业后只能当个护士,没有多大前途。但是陈绍洋劝我们,只要好好学习,就*定能做个有用的人。”西京医院数字化中心田玉兔副主任说。 从那时起,陈绍洋的书包里就始终装着“*本书”:*本护理专业书籍、*本*年制大专教材、*本*年制本科教程。晚上宿舍熄灯后,他打着手电钻在被窝里学习;怕影响舍友们休息,他又到厕所对面的水房里学习。 就这样,通过自学和旁听,陈绍洋在护校毕业后不久,就自修完成了本科课程。 在麻醉科库房存放器材的角落里,挤放着*张书桌,上面堆满了各种书籍和专业期刊。那就是陈绍洋的学习室。 “我的起点比较低,底子比较薄。怎样才能使我的学术和医疗水平得到提高?我只有挤出更多的时间去补习。如果我每天挤出*个小时去学习,那*年下来我不是比别人多上了*年学吗?”陈绍洋说。 对此,妻子罗兰深有感触。从自家的窗户就可以看见陈绍洋办公室的灯光,但深深相爱的夫妻咫尺天涯。每天下午回家吃过晚饭就去办公室学习,*直到凌晨时分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这是陈绍洋从医**年来*直坚持的习惯。 很多人认为,麻醉师的工作不就是打*针,睡*觉吗?在普通百姓的眼里,外科医生是主角,麻醉医生只是配角。 而陈绍洋则说:“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他认为,麻醉不仅仅是*门科学,更是*门艺术,要做到“梦醒之间,游刃有余”。医生*%或者*‰的医疗失误,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却是***%的悲剧。他每次从麻醉中寻反思,找差距。 功夫不负有心人。靠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勤奋,****年,年仅**岁的陈绍洋在“麻醉技师”这个辅系列岗位上,凭借无可争辩的实力在学校的“人才打擂”中脱颖而出,破格晋升副高职称,轰动全校。 之后,从辅系列到主系列,从副高职称的技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陈绍洋*步*个脚印,从*名普通的护士成长为*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 “陈绍洋是医院出了名的拼命*郎,工作量是常人的两倍。他以挽救病人为最大快乐,创造了麻醉界*个又*个奇迹。”西京医院院长熊利泽赞叹说。 罗兰还清楚地记得,****年*月**日,正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夜,医院正要为*名7岁的女孩实施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 为确保手术成功,医院邀请日本医生前来指导,但麻醉却需要独立完成。在既无外援,也无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陈绍洋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提前数月查阅了大量国外文献,收集病例,制定术前准备、术中管理、术后配合等*套完整麻醉方案。术后,他又带领大家**小时吃住在病房,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做好应对各项突发情况的准备。 罗兰为丈夫录好香港回归的盛大场面,*连在家里等了*天*夜,却始终没有看到丈夫的身影,甚至连*个电话都没有接到。当她忐忑不安地来到陈绍洋的办公室,却看到在满屋子医护人员中,心爱的丈夫正低着头作记录。罗兰心里的怨气*下子消散了,化作了对丈夫的无限心疼。 ****年*月,*位患有胆源性胰腺炎、中度缓和性通气功能障碍的重症老人紧急入院后,外科教授建议尽快手术,呼吸内科教授却认为患者病情危重,无法支持手术。讨论陷入了僵局。 这时,陈绍洋头脑清晰地判断了主要矛盾所在,并提出尖锐的问题:“假如不做手术,再给*些时间,能否让病人的呼吸功能得到改善?”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陈绍洋继续追问:“如果不进行手术,从内科角度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治疗方法?”又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陈绍洋果断拍板:“既然手术是唯*的治疗办法,再拖下去病人的状况只会越来越糟,为了病人的生命,我们应当试*试。” 医生们深知,这台手术的成功与否,维持和控制患者生命体征的麻醉医生至关重要。陈绍洋这样的拍板,意味着将要承担巨大的手术风险和高难度操作。在陈绍洋的坚持和带领下,手术进行数*个小时,终于成功。术后仅仅**分钟,患者就清醒过来,两个小时后就坐了起来,**个小时后便可下地活动。 这些年,陈绍洋先后承担了世界第*例、全国首例换脸术,世界首例异位辅助性活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心肝肾同期联合移植,世界年龄最小新生儿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等**多项重大手术麻醉任务,总结出*整套安全、有效、可行的大器官移植术麻醉方案,没有出现*例明显并发症、无*例医疗纠纷,创造了全国麻醉界的纪录。他在专业领域内潜心探索,先后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在内的7项重大奖项;他探索总结的**项新技术、新业务*续运用到临床,服务于患者,被誉为军旅名医、麻醉大师。 对此,西京医院政委董新平感慨地说:“陈绍洋是*个把职业信念看得比命重的人。从医**年,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恪守着*名人民军医的本分。” 用回报父母的心对待每*位患者 陈绍洋是个低调的人。但当他重病在床,住院短短*个月时间,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上千条短信和***多个祝福的爱心卡片。很多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看望他,甚至他昔日的病人专程从美国、加拿大飞回来看他。 “按道理,*个麻醉医生跟患者的接触不是太多,患者能这么爱戴*名麻醉医生,这是他创造的*个奇迹。”西京医院政治部主任马晓伟说。 只有待患者如亲人的人,才能得到患者如此的爱戴。 罗兰还记得,有*次在饭桌上,陈绍洋喋喋不休地讲着他手术台上的心得:“同样几种药,不同的人用反应就不同。就算同*个病人,药推得早晚、快慢都有不同的效果。” 罗兰笑他说:“不就是麻醉那点儿事嘛,你至于那么认真吗?” 陈绍洋突然放下饭碗,郑重其事地问:“罗兰,假如躺在病床上的是我们的父母,你还会这样说吗?” 罗兰愣住了。她深知陈绍洋心里的伤痛:学医刚成,年迈的父母就相继离世。如今,他这是在用回报父母的心对待每*位患者呀。 “每次路上碰见他,我都苦笑着摆摆手说‘您先走’。”麻醉科护士长王雅丽说:“我从来跟不上他走路的速度,我理解他把时间都换算成了患者的生命。我有时跟他开玩笑,要不要给你买双溜冰鞋,好跑得更快*些?” 在他心中,病人永远是第*位的。不管病人的身份、地位如何,手术是大是小,病情是轻是重。有时深更半夜,电话*来,他就像接到了发令枪的士兵*样冲出去。这样的场景,对罗兰来说,已经司空见惯。 ****年寒冬的*个凌晨,*名来自商洛山区的两岁危重患儿,被送到医院急诊科。孩子气管被异物阻塞,面部发紫、呼吸急促,生命危在旦夕。 刚回到家准备休息的陈绍洋,接到求援电话后赶紧*路小跑赶到急诊科。 孩子已经昏迷、急性心衰、肺水肿,病情危急。如果麻醉,风险极大,稍有不慎会出现心跳骤停;如果不麻醉,无法给手术医生救治机会,患儿就没有生的希望。 陈绍洋当机立断,精确用药,严密调控,经过麻醉科与耳鼻喉科通力合作,患儿终于得救。当孩子被抱出手术室时,孩子的爷爷哭着给陈绍洋和其他医生跪下了。 他回到家已是凌晨*点。不到7点,陈绍洋又赶往了麻醉科,开始了*天的工作。 中铁**局公安处民警万月田,是目前亚洲肝肾胰联合移植手术唯*幸存者,也是存活时间最长的患者。如今他最为感念的人就是陈绍洋。 ****年**月**日,万月田被确诊为糖尿病、尿毒症晚期、肝硬化晚期、肝肾功能衰竭,需要做肝、肾、胰联合移植才有希望。 “在我最灰心的时刻,陈教授每天都会来到我的病床前。他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给我分析着手术和麻醉情况。由于他的南方口音比较重,当我听不清楚的时候,他就会俯下身子,*遍*遍,慢慢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听懂为止。”万月田含着泪说。 手术前,陈绍洋在万月田耳边轻轻地说:“别担心,睡*觉就好了。” 两天后,当万月田从昏迷中醒来,他又*次看到了陈绍洋。陈绍洋兴奋地说:“老万,都挺好的,你没事了。” 事后,万月田才知道,自己这次手术能遇到陈教授,真是太幸运了。“这种手术世界上只做过*例,麻醉技术要求高,术后风险大。为了不出*点纰漏,即使离家只有*分钟的路程,陈教授那段时间每天吃住在办公室,几乎没有合过眼。手术那天,从早上*点到次日凌晨,整整**个小时,陈教授和专家团队全程监护着我。” 手术后恢复期,陈绍洋几乎每天都去看万月田。 不仅仅对万月田这样的危重病人上心,所有经过陈绍洋麻醉的病人,他都始终坚持术前查房,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各项指标,和病人悉心交流,打消病人的顾虑;术中全程监护,随时掌控哪怕*丁点病情的变化;术后随访,观察麻醉反应,交代注意事项,鼓励患者安心养病。 这*习惯,他同样坚持了**年,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在习惯的背后,是陈绍洋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大爱。他常说:“病人都希望我来麻醉,这是对我最高的褒奖。” 对于病人,他从不分贫富贵贱,*视同仁: 医院护工刘大姐的母亲凌晨*时突发急病,陈绍洋亲自到场麻醉; *名来自河北邯郸的农民工因意外受重伤住院手术,他的妻子请求陈绍洋为丈夫麻醉。陈绍洋满口答应,并婉拒了他们的谢意; 在自己治疗神经性耳聋期间,听说有人煤气中毒,他冲上去口对口人工呼吸,病人得救了,他的耳聋却更严重了; 对患者用药,只要便宜药能解决问题就从不用贵药; 怕病人着凉,他总会在手术中轻轻地为病人盖上电温毯; 怕病人分心,推不掉的红包,他总会悄悄地打到病人的治疗费中…… 陈绍洋对病人的好,在病人、同事、同行中有口皆碑。为了病人,他多次伤了爱人的心。 ****年*月**日,是陈绍洋和罗兰结婚**周年的纪念日。罗兰提前订好了浪漫的烛光晚餐。 傍晚,当她兴冲冲地等待着陈绍洋时,却没想到陈绍洋*见面就对她说:“罗兰,我们今天不去了好吗?*位**多岁的老红军,病情危重,实在走不开呀。”罗兰生气地*脚油门把车开回车库,趴在方向盘上委屈地哭了。 “我想不通,那些素不相识的人为什么都比我重要?都比我们**年的感情重要?”当罗兰第*天向医院的几位老大姐诉苦时,她们竟没有*个人向着她说话。她们都说:“绍洋这样的好医生多难得呀。你可要把他照顾好了,要不然我们都不答应!”看着大姐们认真的样子,罗兰知道,绍洋已不仅仅属于自己和女儿,他是医生,属于千千万万的患者。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第*军医大学做出向陈绍洋学习的决定并准备宣传他的事迹时,*向处事低调的他说:“如果报道我,能让社会对医生这个职业更加理解,能够缓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那么我愿意配合。” 像蜡烛,燃尽自己,把光和温暖留给人们 提到自己与老师的最后*次通话,陈绍洋的助手、学生朱萧玲泣不成声。“他的声音好虚弱,还在电话中关心地问我论文有没有发表。当听说我的论文发表了,他心里的石头好像终于落了地。” 朱萧玲*直不愿意相信老师已经离去的事实。在美国听到老师去世的噩耗后,她总是流着泪下意识地拨打老师的电话号码,希望在电话的另*头,恩师还在。 然而,这个熟悉的号码再也打不通了。 对每个学生他都是*样地关怀、爱护。在学术上严谨要求,甚至不放过*个错别字、*个标点符号;在生活上却格外照顾:刘曌宇的母亲得了青光眼,他主动跑前跑后联系眼科教授和手术;翟茜过年回家买不到车票,他通过种种关系买来车票,还不忘叮嘱*句“到家了给我发条短信”;杜娟发高烧,他和罗兰赶紧送学生去急诊科治疗…… 这如父亲*般的深深关爱感动着每*个学生,也让陈绍洋的女儿陈希瑶感觉“嫉妒”:“每次你学生说的事情你总记得牢牢的,可我说的话你却老是左耳进右耳出。”陈绍洋哈哈*笑:“谁叫你不是我的研究生嘛。” 不是心中没有爱,而是心中有大爱。他把自己的时间和关爱给了他最为钟情的麻醉事业,给了病人,给了学生。而把给予妻子和女儿的爱,深深藏在了心底。 相知相恋的罗兰最懂他。她还记得,相恋时,绍洋跑到图书馆,帮她抄写复习资料;孩子*岁时,自己被医院派到东莞学习*年,每*天,都能收到绍洋寄来的信件,隔几天,信件中就有女儿的照片,令她在异乡也不觉得孤独。 当陈绍洋从护士到教授,担任了科室副主任、省重症学会主委和全军重症学会的副主委以后,他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节奏越来越快,*家*口在*起共享天伦的日子也越来越少。 早上女儿没起床他就已经走了,晚上回来时女儿已经入睡。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都是罗兰骑着自行车接送孩子上学。有*次,罗兰感冒发烧,想让陈绍洋接*下孩子。可陈绍洋说科里太忙,让孩子自己坐公交车。晚上,罗兰忍不住数落陈绍洋:“孩子那么小,你让她自己坐车回来,孩子是不是你亲生的呀!”看到妻子抹眼泪,陈绍洋傻傻地待在*旁,像个犯了错误的小学生。 但是,每天不管多晚回家,*进家门他*定要先到女儿房里去看看。亲亲女儿的小脚丫,摸摸女儿的小脸蛋,对他来说,那是*天中最美好的时刻。 ****年,女儿考上了地处重庆的第*军医大学。女儿的每个生日陈绍洋都要托当地的朋友送去礼物,还隔*差*地给女儿打电话询问学业。陈绍洋欣慰地对罗兰说:“我后继有人了。” 从医**年,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后,陈绍洋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命竟然这么快就走到了尽头。而女儿刚刚考上了第*军医大学的研究生,还没有来得及庆祝。 病休中,罗兰陪着陈绍洋到曲江南湖边散步,陈绍洋第*次发现:世间竟然还有散步这么美好的事情。 “去年我过生日,绍洋送我两只可爱的玩具小兔子做礼物。这是他结婚**年来第*次送我生日礼物。我和绍洋都属兔,两只小兔子紧紧相拥,卡片上还写着*句话:相信我*定会陪你到老!”罗兰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悲痛,大颗大颗的泪珠滚落下脸颊。 从来信守承诺的陈绍洋这次失信了。 命运之神剥夺了他最后的念想。甚至,他没能陪妻子度过她**岁的生日;不能与妻子*起去补照*张结婚照;也不能为把他当儿子看的岳父岳母养老送终;更看不到女儿出嫁那最美丽的*刻…… 陈绍洋说过:“面对患者,我问心无愧。可对家人和孩子,我亏欠他们太多。给他们的关爱太少、太少!”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不止*次遗憾地对妻子和女儿说道:“我没有给你们带来什么物质的享受,希望我的精神能陪伴着你们。” 说起来,陈绍洋真是*个物质生活很单调的人:不会唱歌,*音不全;不会跳舞,步伐笨拙;不愿意去看电影,*生中被妻子拉着看了唯*的*次电影《战马》,还觉得好奢侈,竟然浪费了*个小时的时间;出差在外,从来只参加学术会议,不去旅游;全家人想*起出去进行*次自驾游,也*直未能成行…… 但陈绍洋却是*个精神很富足的人。在短短**年的生涯中,他用**年的时光书写了精诚为患、大爱为民的传奇;他对患者付出了无限的爱心,也赢得了患者对他无限的爱戴。 他先后培养研究生、进修生***余人,奔赴包括西藏在内的全国各地开展手术和麻醉示教,到数*家军地医院进行技术帮带。他培养的*大批青年医生成为全国、全军麻醉界骨干。 当他的研究生们伏在他的病床前泣不成声的时候,他强笑着安慰大家:“孩子们,不要哭。我的生命会因为病魔而终止,但守卫群众生命健康的事业却会因为年青的你们而永远延续传承下去。” 正如第*军医大学政委戴旭光所说:他是*名好医生,*名好党员,*名好军人。他像蜡烛*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用生命践行着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 ****年*月*日,陈绍洋教授的追悼会在西安凤栖山殡仪馆举行。 络绎不绝的人群中,有从各地赶来的全国、全军重症医学界以及麻醉界的专家、教授,有陕西省委、省人大的领导,有陈绍洋的学生、同事、同行,有曾经被陈绍洋救治过的各界群众。他们从*面*方赶来,要送他们心中的好军医陈绍洋最后*程。 他辉煌的*生,正如挽联所书:*心向党赤子情怀,英魂与军旗同光辉;行医为民披肝沥胆,生命伴山河共千秋! 蜡炬成灰,温暖犹存。这燃烧的生命,与天地同在。
本报记者 王欢院 王晓阳
新闻来源:陕西日报****-**-** *版
新闻链接:****://***.*******.***.**/
他像*根蜡烛直至燃尽最后*滴
——追记解放军第*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陈绍洋
距离丈夫陈绍洋去世已有*个多月的时间,妻子罗兰常会有*种错觉,觉得丈夫仍在隔壁大楼宽阔的手术室里穿梭奔忙,如同这**多年里平平常常的每*天*样。“**岁以后咱们再享受人生”,这是他生前对妻子的承诺,然而在被确诊为“肝癌晚期”*年**个月后,年仅**岁的陈绍洋带着对妻子的歉疚溘然长逝。
陈绍洋,解放军第*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麻醉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医**年,他为自己钟爱的麻醉医学事业倾尽心力,完成各种复杂麻醉手术*万余例,未出现*例明显并发症,无*例医疗纠纷,创造全国麻醉界纪录。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界同仁,都有这样的评价:“把命交给陈绍洋,放心。”
“如果有来生我们*定要重走*回”
夜深人静的时候,罗兰总是睡得不踏实,总觉得陈绍洋的开门声或许会把她从梦中惊醒。然而,墙上的遗像提醒她,陈绍洋确实走了,再晚也不会回来了。
结婚**多年时间,几乎每*天的深夜,罗兰都能从家里的窗户看见丈夫办公室的灯光,就是这近在咫尺的距离,对陈绍洋和罗兰来说却仿佛远在天涯:“他这个人啊,只需要家里的*张床。几*年来每天都是早上*点前出门,深夜甚至凌晨后才回到家里,*进门倒头就能呼呼大睡。我心疼死了,但是说破了嘴也没用……朋友们开玩笑说,你家的老公特省钱,天天在单位吃盒饭,永远穿着手术衣,天冷时外面就裹着军大衣,风*般奔向手术室。”
“他这辈子*天都没享受过。”妻子罗兰回忆,“我们家买了个车,他不会开,都是我给他开。即使这样,他都没有坐过我的车出去玩*次。我知道,就是再给他*年、**年,他也是这样过。”****年*月**日,在手术台前连续奋战*小时,滴水未进的陈绍洋为*名重症患者实施麻醉时,突然肝区*阵持续的剧痛,他顿时汗如雨下,脸色苍白,但他仍然咬牙坚持,直到顺利完成最后*台手术,又成功地挽救了*个垂危的生命,而被同事们素来称之为“拼命*郎”的陈绍洋,却昏倒在地。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个鸡蛋大小瘤子已经顶破了肝膜。医生无奈地在检查报告上填写结果“肝癌晚期”。
消息传来,罗兰呆在原地,大颗大颗的泪珠不听使唤地往下滴,刹那连成了线,心疼心疼还是心疼。坚强的罗兰暗暗告诉自己,不能在丈夫面前表现出脆弱,要做他最坚强的后盾。
病情定性后不久,恰逢罗兰的生日,陈绍洋给了罗兰*个意外的“惊喜”,尽管这“惊喜”来得太悲伤。他颇费心思地托人从网上购来礼物,悄悄通知了罗兰的父母、亲朋好友来聚餐,席间,变戏法似的拿出大包小包送给罗兰。其中有*件,是代表两人属相的*对紧紧相拥的小兔子,附着的卡片上写着:相信我*定会陪你到老。短短的*个字凝聚了*个丈夫对妻子深沉的爱。
住院期间某天,罗兰照常去病房送饭。吃饭间隙陈绍洋突然对妻子说道:“我们结婚这么多年,连结婚照都没照过,我想去照个结婚照。”妻子微微*愣,嗔道:“不光没照过结婚照,你也没给我买过生日礼物,也没和我庆祝过结婚纪念日。”没想到,陈绍洋却接话说:“我现在对你承诺,希望自己能够很好的恢复起来,把以前的这**年来我们所有的缺憾弥补上,尽*点点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听到这里,罗兰的泪水再也没有忍住,下决心不在生病的丈夫面前抹眼泪的她,用纸巾擦拭着眼角。
所有的承诺还没来得及兑现,陈绍洋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岁的生日那天,罗兰手捧*束百合花站在了陈绍洋的墓前,深情地抚摸着墓碑:“人家都说百年好合,可我们的人生路才走到*半,你却扔下我走了。这辈子我们遗憾太多,如果还有来生,我们*定要重新走上*回。”
视患者如家人他坚持了**年
西京医院是*个屡屡创造奇迹的地方,而陈绍洋,也是同事眼中的“奇迹”。
“在手术台上,外科医生是治病的,麻醉医生是保命的。”陈绍洋常说。因为,外科医生专注于某个区域的治疗,麻醉师则要全面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手术能不能顺利进行,病人术后能否平安过渡,取决于麻醉医生。
“陈教授麻醉很精准,同样给药,同样穿刺,大多医生麻醉的病人半小时才醒,他的病人术后却只要*分钟。”外科手术室孙巧慧护士长说陈教授的麻醉“堪称*绝”。
作为麻醉师,风*般地穿梭在各个手术室之间,是陈绍洋留给这片土地最深的记忆。“他就是*个好医生的代表,好多病人都是指名让他打的麻醉。”麻醉科副主任张西京说,“他总是穿个拖鞋,裹个大衣,到处跑。半夜任何时候叫他,也都是*路小跑。”
“每次路上碰见他,我都苦笑着摆摆手说‘你先走’。”麻醉科护士长王雅丽说,“我从来跟不上他走路的速度,我理解他的时间,都换算成了患者的生命。记得有天半夜风大,我起床关窗户,看见陈绍洋刚加班做完手术往家走,*看表,已经凌晨*点了。”****年*月的*天,陈绍洋在给*位病人实施麻醉以后,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寸步不离地守在病人身边。当手术进行到*半时,细心的陈绍洋拿了个被褥小心翼翼地盖到病人身上,这其实是他*直的习惯。护士李伟红将这些看在眼里:“因为手术室*边的温度比较低,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陈教授的这个习惯是那样自然,但却身体力行的告诉我们,要学会和病人进行换位思考。”
从事麻醉几*年来,每台手术麻醉,陈绍洋都能做到术前查房,和患者悉心交流,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术后随访,观察麻醉反应,交代注意事项,让每个危险信号杜绝在萌芽状态。“只要是他麻醉的病人,晚上他*定会来看。”西京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陶开山表示,“*位麻醉医生能这样坚持**年,在全国都罕见。”
陈绍洋住院短短*个月内,收到了上千条祝福短信和***多个爱心卡片,很多得到过他帮助的人从全国各地赶来探望他,他*多年前抢救过的病人还专程从美国、加拿大飞回来看他。
“按道理,*个麻醉医生跟患者接触不是太多,患者能这么爱戴*名麻醉医生,他创造了医院的*个奇迹。”西京医院政治部主任马晓伟惋惜地说。他的遗言:将双侧肾脏捐献为医学事业作最后贡献
成摞的书籍、资料和学习笔记,是陈绍洋每天坚持*小时学习的结果,多本几百页的精装专业书籍,被他翻得封面褪了色。在这些东西的旁边,是陈绍洋的喝水杯子,透过玻璃材质隐约能看出浓墨的色泽,仔细*看,里面几乎全是茶叶,看不见水。可以想象这杯茶水的苦涩程度,但陈绍洋*喝就是**多年,他总说,茶水的浓度高,可以强力提神,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在麻醉时出*点差错。
不断学习、不断总结,靠着超出常人想象的勤奋,陈绍洋*步*个脚印,从*名普通的中专护士成长成为*名军内外知名的麻醉专家。他先后在颅脑麻醉、急危重症麻醉、手术期心脑保护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推动我国麻醉医学快速发展,荣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在内的*项重大奖项。成功实施出生**天巨大尾骶部肿瘤、**岁高龄并多器官功能不全患者手术麻醉及围术期救治、亚洲第*例异体面脸移植术、同期心肝肾*脏器联合移植术等重危病人和器官移植术麻醉及救治。
在陈绍洋生命的最后*年多,做完肝脏移植和股骨头置换两个重大手术后,仍然每天坚持工作**余小时,参与救治病人、整理临床经验、指导学生科研。
生命倒计时**天,已出现肝昏迷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当晚,在家人的陪伴下,陈绍洋用颤抖的手写下了遗书,每*笔都写得很慢,但是很用力:“若我走到人生最后,愿将我的双侧肾脏捐献给所需患者,也算为我的医学事业做最(后)*点贡献!”
写完这些,陈绍洋虚弱地躺倒在床上,*颗晶莹的泪滴从眼角滚落。
中铁**局公安处的民警万月田当初被确诊为糖尿病、尿毒症晚期、肝硬化晚期、肝肾功能衰竭,住院期间陈绍洋每天都会来到万月田病床前,仔细询问病情,和主管医生讨论临床数据,仿佛怕漏掉什么,*边交流*边做着记录。为了防止病人多心,陈绍洋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语,耐心地给万月田分析手术和麻醉情况。****年*月**日,西京医院**个科室联手准备为万月田手术。“推进手术室后,我留恋地看了看*周,闭上眼睛,泪水也随之流了出来。”这时,陈绍洋的*句话给了他勇气:“别担心,睡*觉就好了。”两天后,当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的万月田从昏迷中醒过来,他第*时间看到了陈绍洋,依旧面带笑容,兴奋地对万月田说:“老万,都挺好的,你没事了。”*股暖流顿时涌遍全身,热泪再次流了出来。“我确信,我的生命还在。”****年*月*日,当陈绍洋去世的噩耗传来,万月田和家人悲痛万分。*月*日,陈绍洋的追悼会在西安凤栖山殡仪馆举行。在低回的哀乐声中,万月田深深地躬下身子,眼含热泪向长眠的陈绍洋教授做最后的告别。灵堂醒目位置,*副挽联仿佛是陈绍洋生前的最好写照:*心向党赤子情怀英魂与军旗同光辉,行医为民披肝沥胆生命伴山河共千秋……
新闻来源:*秦都市报 ****-**-** **版
新闻链接:****://****.***********.***/*****/********/*****.***
好军医陈绍洋:燃烧的生命
陈绍洋教授在作报告。(资料图片)
新闻来源:西部网 ****-**-**
新闻链接:****://****.******.***/*******/****-**/**/*******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