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060001 客服热线:400-000-0388
发布公告

招标

采购

项目

机构

资讯

服务

解决“急难愁盼” 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2022-4-1]

发布人:比比招标采购网    发布日期:2022-04-02

解决“急难愁盼” 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

2022-04-01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民政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阐述了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和特殊群体关爱服务的地位作用、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广大民政工作者备受鼓舞、倍感责任在肩。连日来,全国各级民政部门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怀着为民爱民之心做好民政工作,努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更好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本报今日约请几位民政局局长撰文,结合年度中心工作,谈谈他们的学习体会和下一步工作部署。

全力开拓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山西省太原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亚江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补齐农村社会福利短板,加强对农村老年人、儿童、“三留守”人员等特殊和困难群体的关心关爱。要加大对因疫因灾遇困群众的临时救助力度,做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工作,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关心关爱精神障碍人员,坚决杜绝欺凌虐待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违法行为。山西省太原市民政系统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太原市现有养老服务机构51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233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11个、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94个、社区食堂140个、社区为老服务网点750个。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可提供养老床位3.2万张。2020年以来,太原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再现锦绣太原城新图景为抓手,从顶层设计、市场运作、科技支撑、部门协作等方面,全方位、多元化、智慧化推进养老实事件件能落实、人人有回应。

加强统筹规划。太原市委、市政府把养老服务作为民生事业的重要抓手统筹安排,强化顶层设计,先后颁布《太原市养老机构条例》《太原市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两部地方性法规,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全市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政策,并组织编制了专项规划,以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充分发挥政府主导、政策引领、社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同时,加大扶持力度,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次性给予养老机构建设补贴,每年给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补贴。

完善供给体系。太原市通过PPP模式投入资金,自主研发社区养老便民服务一体机,依托大数据,建立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库。开通全天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热线,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配餐送餐、医疗保健等80余项上门服务。坚持市场运作,积极探索公建民营、多元投入、合作经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服务模式,重点培育发展了400余家小微型、连锁化、嵌入式的本土社区养老服务品牌。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的服务机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竞争的发展格局。

实施特色工程。太原市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关爱、关心,通过一项项民生工程,描绘了浓墨重彩的太原养老图景。为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短板,采取新建、改造等方式,高标准建设建筑面积在500—2000平方米、设置嵌入式养老床位不少于20张的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13个。为重点解决特困、独居、孤寡、高龄等老年人的吃饭难题,通过政府扶持和专业运营,建成140个社区食堂,到今年年底将建成300个,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均衡、主体多元、方便可及的社区食堂服务网点。实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与舒适性。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推进联众锦绣山庄康养项目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连锁化助浴机构,为失能、半失能和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助浴服务。

漫漫征途谋新篇,雄心壮志启新程。2022年,太原市民政局将推动养老服务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方向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推进多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市场运营为支撑、专业服务为保证,加快构建社会化、多样化、多层次、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网络,建立完善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的美好愿景不断变成现实。

打好改革组合拳 推动精准救助纵深发展

湖南省长沙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 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激发了广大民政人奋进的力量。湖南省长沙市民政局将以精准救助为主线,围绕完善体系、健全机制、创新技术等内容,打好改革组合拳,力求对象界定更加精准、资金管理更加规范、救助工作更加高效。

优化政策体系,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长沙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2021年10月出台了《长沙市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实现了从对象申请到主动发现的转变,从解决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从解决单一物质贫困到全面关注民生发展的转变。在社会救助体系架构上,突出统筹城乡发展,突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兜牢兜实基本民生底线。在社会救助方式上,扩大社会救助服务供给,深化社会救助“放管服”改革,力求精准、高效、温暖、智慧。在社会救助可持续发展上,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强化各级党委、政府职能职责,加大资金投入,鼓励改革创新,激励基层干部担当作为。

健全工作机制,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长沙民政全面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健全主动发现机制,确保“一户不漏”。统筹各方力量,按照网格化要求,对辖区常住人口进行定期走访摸排,建立困难群众基本档案,确保精准识别全覆盖、无盲区。健全基层经办机制,确保“最多跑一次”。开展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试点,压缩审批时限,提升救助效能。购买专业机构服务对试点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下一步全面下放打下坚实基础。建立低收入家庭帮扶机制,确保“不落一人”。对城市特殊困难群体等低收入人口进行急难、医疗、住房、就业和基本生活“五帮扶”。

聚焦精准规范,增强困难群众幸福感。市民政局创新技术手段,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人工与智能相结合,提高困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前端”延伸触角,开发“救助通”小程序,提供在线申请、在线签署核对授权、救助对象生存认证等服务,通过核对系统直接获取申请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车辆、不动产、工商登记、公积金等),实现精准核算,严把救助申请“入口关”。“中端”动态管理,依托预警信息系统,及时监测在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并将预警信息及时推送至工作人员手机端,方便核查处理。市级每月对在保对象全面进行信息核对,县、乡、村三级开展全面入户核实走访。“末端”分类帮扶,充分发挥“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作用,分层分类落实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推行“物质+服务”救助模式,引入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精准救助帮扶。

下一步,长沙市将持续深化社会救助改革,重点从服务站点建设、信息技术革新等方面着力,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温度”和“精度”。一是打造供需交互窗口。以乡镇(街道)、村(社区)为单位建立社会救助服务站(点),整合社工站、乡贤、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打造政府部门救助资源、社会组织救助项目与困难群众救助帮扶需求对接的信息交互窗口,实现供需精准、无缝对接。二是搭建动态监测平台。通过搭建市级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服务平台和启用新版核对系统,纵向与民政部、湖南省两级数据对接,横向主动与教育、住建、人社、应急、医保、市场监管、残联等部门共享信息,对大额支出动态监测预警,筛查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推送至相关部门,核实后及时给予救助。

聚焦民生关切 探索兜底保障新路

贵州省铜仁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秀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要在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上持续用力,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生活安康托底。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有力凸显了基本民生保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性,既催人奋进又温暖人心,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政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兜住民生底线。

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民政局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松桃苗族自治县大坪场镇、思南县塘头镇、玉屏侗族自治县皂角坪街道试点开展社会救助制度改革,探索将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进一步优化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流程,推动审批和监督管理职能有效分离,提高识别精准度。为确保试点工作见实效,市民政局出台实施方案,成立工作组,对每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跟踪调度总结。围绕低保申请、受理、备案、审核、公示等环节进行统一安排部署、统一培训指导。简化流程,取消了县级审批和“三榜公示”。

城乡低保审核确认权限下放,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全面了解掌握救助对象基本情况,既能面对面与群众沟通、回应关切,又能及时做好政策宣传工作,使社会救助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大幅压缩低保审批办理时长,保障效率进一步提高。印江县缠溪镇周家湾村柳某,其子因发生重大车祸而成为植物人,家庭生活陷入困境。柳某一家2021年9月3日提出低保申请,9月20日就被纳入保障范围,基本生活得到了及时高效的保障。

进一步加大低保动态核查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持续筑牢低保年度核查、零报告机制、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核对“三道防线”,助推政策执行更有力、救助对象更精准、兜底功能更突显。2021年,全市新增城乡低保对象1.15万户、3.85万人,退出城乡低保对象2.89万户、8.41万人。截至2021年年末,全市有城乡低保对象30.81万人,全年发放城乡低保金11.13亿元。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2年,铜仁民政将继续在“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上下真功夫、谋高品质,继续探索高效精准的兜底新路,推动社会救助改革上新台阶。全面实施“兜底保障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出台《铜仁市社会救助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加强特殊困难群体救助关爱,做到“应兜尽兜、应保尽保”,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积极探索实现社会救助由过去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的综合型、发展型转变,以提高救助对象生活质量为目标,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探索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有效衔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推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今年,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铜仁民政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践行初心使命,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不辱使命、履职尽责,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为人民幸福安康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杨青山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民政局立足职能定位,着眼新格局、把握新要求、依托新平台,聚焦“提速、增温、聚力”,推动社会救助转型升级。

审核提速“一接就办”。面对社会救助申请资料多、程序繁、时间长等问题,宜昌市民政局系统研究、小切口进入,通过数据赋能、流程再造,在优化营商环境、“城市大脑”建设、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凝聚力量。先后出台《宜昌市低保零资料申请一周办结改革实施方案》《宜昌市社会救助容错免责实施办法》等,将高频为民服务社会救助事项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明确“减时快办”“一接就办”,用“一证(身份证)两书(承诺告知书和授权书)”代替证明材料,全面实行承诺告知制,将审核确认和事中事后监管分开,将审核确认环节前移,将公示、入户、评议环节后移,开展“社会救助零资料申请快速办结”改革试点。

主动发现“政策找人”。积极开展“党建+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工作,宜昌市突出党建引领,着力推动党建与社会救助业务的双融双促。以高规格组织架构推动试点示范,以高密度资源聚焦落实主动发现,以高活力机制推动精细服务,以高效率借力强化数字赋能,培养配备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建立困难群众需求反馈、主动发现机制,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通过党员带头联动找、优化数据线上甄、专业队伍定期访,建立健全特殊困难对象数据库,清情况、明底数,确保主动发现、快速救助。同时,线上线下齐发力,365天不打烊,畅通社会救助服务热线,用心用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服务聚力“一路相伴”。为进一步提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质量,宜昌市全面探索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改革。根据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意愿和就近原则,确定结对照料服务人。以“货币+物资+服务”的救助形式,分开发放基本生活费和照料护理费,签订照料协议,定期开展考评,压实照料责任,全面提升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更好服务困难群体,宜昌市民政局今年将从三个方面探索社会救助领域改革试点工作。一是在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基础上,加强委托照料服务监督管理,探索建立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标准。二是结合村(社区)社工站点建设,增设综合救助岗位,建立县级指导、乡镇(街道)审核把关、社工综合评估的“1+1+N”救助服务模式。三是在宜昌主城区探索对持有居住证的申请对象在居住地审核确认低保,完善经办服务流程和户籍地、居住地协作核查机制。

2022年,宜昌市将着力构建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专项救助为支撑、以关爱帮扶为延伸、社会力量有效参与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稳扎稳打做好各项兜底保障工作,为宜昌人民幸福安康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2年3月31日)


中国社会报

作者: 浏览次数:13